虽然有军功,有意于军政,也被封为了辽宁郡王,意在辽东,但隆武陛下却并没有令二皇子继续带兵,而是令他到都察院行走,和言官御史们打交道去了。
……
隆武二十四年六月。
孙传庭两任首辅,十年作满,且已经年高76岁,身体十分不好,虽然隆武帝还想在军事上用他,但孙传庭的身体实在是无法支撑了,于是准他致仕。
--孙传庭一生戎马,从陕西河南,一路转战到辽东,危难中,为大明最后的一面屏障,殚精竭力,如履薄冰,传庭死,大明亡,今世虽然没有那么的艰难,但军事上战功赫赫,政治上,协助隆武帝继续改革,施政雷厉风行,毫不拖泥带水,十年首辅,上下没有人不惧怕的,说他是大明柱石一点都不为过。
因此,隆武帝亲题“大明柱石”,令篆刻悬挂在孙传庭的老家,同样给孙传庭“配享太庙”的尊荣,宴席之后,更亲自送孙传庭到午门。创下大明朝的第一次。
……
消息传出,天下人都感慨,隆武帝重情重义,从前任蒋德璟到现在孙传庭,隆武帝给下的荣誉,胜过前朝所有。
而经过蒋德璟和孙传庭,大明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,已经是得到了确定。
……
倪元璐、路振飞年事已高,亦同年致仕。
史可法进为大明首辅,左懋第为次辅,堵胤锡为四辅。辽东经略高斗枢升大学士,进入内阁。
……
孙传庭致仕不久即病故,隆武帝大恸,辍朝三日,追谥“文正”。
……
七月。
海参崴巡抚张煌言任满十年,回京述职。
隆武帝在文华殿接见,并走出御案,在阶前迎接。
海参崴乃是苦寒遥远之地,十年巡抚,修建海参崴城,扩建港口,开拓边地,收服野女真,聚拢百姓将近十万人,如今,海参崴已经从过去的不毛之地,变成了塞外海边的一座坚城,港口水师战船林立,城头的日月军旗随风飘扬,永镇边疆。
张煌言,功莫大焉。
其后,张煌言升任辽东经略。
……
八月,沙皇派使来朝,谴责大明军手段血腥,不给罗刹军投降的机会。
隆武帝没有见他,只令内阁将罗刹军在辽东暴行和兽行的资料整理,中俄文对照,交给他,令他交给沙皇,同时再一次的重申,大明愿意和罗刹国友好相处,永为和睦的邻居,但前提是,罗刹国必须遵守边界,黑龙江流域,库页岛,大小兴安岭,尼布楚一代的都已经是大明的疆土,任何国家不得**,否则大明必让之付出代价!
……
九月。
又一件大事在朝堂上掀起风波,那就是科举改制。
自隆武陛下继位以后,科举就已经是大改过了一次,殿试之时增加《农业》《数学》《物理》三科,以为考试的题目,分数最高者,即为状元,身为皇帝的隆武帝,不再朱笔钦点。
殿试改了之后,各省的乡试也随之改进,也都加入了《农业》《数学》《物理》,从此,读书人不再只是手捧“四书五经”,各种新式学科的书本,在各地迅速流行开来。
十几年过去了,效果显著,《农业》《数学》《物理》已经是深入人心,选出来的官员自然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先进科学,不会再把科学当成是异端邪说。同事的,也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,而不是只会之乎者也,圣人治国。
朱慈烺以为时机成熟,准备再次改制科举,实行百分制,将《农业》《数学》《物理》等实用科学,推到和《四书五经》同等的地位上,也就是说,以后将是四科同列,以四科的总成绩,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秀才,以及后续的举人和进士。
消息一出,朝堂哗然,立刻掀起了不少的反对之声。
虽然自从隆武二年,科举改制,四书五经从神坛跌落,不再是国家取士的唯一标准,但依然是高过《农业》《数学》《物理》一头,不论是乡试殿试,都是先看过四书五经的成绩,合格后,才会看三样新式学科,也就是说,四书五经依然是国家取士的最重要门槛,四书五经不好,其他就不必谈。
但如果施行百分制,四科同考,四书五经就再没有高高在上的地位了。
这对顽固保守派是不可接受的。
于是,他们纷纷上疏反对。
“太子你怎么看?”
“父皇英明睿智,目光高远,做事自有道理,何必和他们见识?”
太子回答的四平八稳。
朱慈烺却微微皱眉,他隐隐感觉,太子其实并不支持科举改制。
……
虽然不少人反对,但隆武帝强力推行。
眼见不能抵挡。很多朝臣跪在宫门之外,哭谏。
……
乾清殿。
隆武帝朱慈烺慢慢放下手中的名单,那上面,都是哭谏官员的名字。他快速一扫,忽然发现,其中竟然有不少是和太子走的比较近的保守派。
---不同于唐宋对太子的猜忌,大明朝对太子宽容至极,朱慈烺就更是如此,自从太子从讲武堂毕业,进入朝堂以来,朱慈烺不但身体力行,处处做太子的榜样,同时也不住的向他灌输后世的先进思想和学科,但渐渐的,朱慈烺隐隐有所察觉,那就是太子是一个内心非常有主见的人,对于他所说的后世的先进思想和科学,并不是全盘接受。
人有自主思考能力是好的。
但朱慈烺却忍不住有所忧虑,因为在自主思想之外,他发现太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一点都不高,和开明派官员好像也有距离,反倒是和保守派官员走的比价近。
放下名单之后,朱慈烺面色凝重,他在想,难道太子心中真是有不同的看法?
又或者,太子是一个保守派吗?
……
科举改制之外,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投入钱粮,在全国推行五年义务教育,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认字读书,此策,亦在朝中掀起相当的反对,不说因此朝廷每年要多支出的巨大钱粮数目,只圣人的教诲,唯上智和下愚不可移,就是不可被接受的。
推行五年义务教育,民智开启,所有人都成了读书人,没有了工匠,没有了农人,那朝廷还怎么统治?
……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