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家向来那都是周淑兰当家,纪以田从来说的都不算,像是这些跑外交大都是周淑兰的事儿。
接到纪岩的电话,周淑兰真是马力全开,老姑娘的事就是家里的事,别的都得放一放,先仅着这个来。
梁村长早就听说姜家堡子有个特别能干的纪家小老四,开办的山林养殖场全镇乃至全县都有名,产出的山林肉蛋更是做为当地绿色食品远销全国。
作为村长他也是于有荣蔫,动不动镇里开会时,镇长都拿养殖场做典型,宣传各村儿也该加以效仿,大力发展当地特色,带动全镇经济发展。
梁村长一听了周淑兰把来意说了,当时二话没说就表明大力支持的态度,直言周一镇里上班了他就去向主管领导汇报,争取能帮着要批专项扶持资金。
这样积极的态度也不能理解,如果蔬菜基地做大做好了,那就是良好的业绩,到时候完全可以归功在他这村长名下,不光是露头露脸儿的事,于前途仕路也是大有好处。
等到村里头的肯定,剩下的就是租用土地方面,周淑兰在堡子里放了话,一亩地租金两百元,起签合同十年,有愿意往外租地的人家可以来家里报名。
这个消息一放出来,可堡子里就炸了锅喽。
这大整账谁都会算,现在这一亩地苞米产量在一两千斤,就按好年头来算,一斤卖三毛钱的高行,亩收益那就是六百块钱,扣除化肥、种子、农药、人工等等一系列费用成本外,也就能剩个三两百块钱,这还算是好年头,要是遇着不好的年头可能这些都剩不上,兴许还得倒刨往里头搭钱。
就是因为种地挣不了多少钱,很多人都外出去打工,有些人家地都给撂下了。谁家有捡着种也就种了,总比着长草了强。
要是按照这样算,老纪家开出的绝对是好价钱,一年到头不用担心老天爷给不给好脸子,旱涝保收的的钱,还不用春耕秋收出力累的慌,搁了谁都乐意有这样的好事儿。
更何况是一签就是十年,一亩地这一下子就能拿到一千块钱,要是有个十亩二十亩,那可就是一两万块,镇上工人工资能顶六七年。好家伙,不算不知道,这一算真是好大笔钱哪!
当天下午,纪家就涌来了一堆人,都是要来往外租地的。一百亩的名额有限制,大家都怕晚来一步让别人抢了先,便宜让别人家给占了去,争先恐后的往里进。
周淑兰和纪以田两口子坐在炕上,拿着张大白纸趴在桌子上一个念一个记数,孙家三亩、王家两亩、姜大家六亩、姜三家五亩,零零总总的往一起加。
除了亩数之外,那也得看这些地是不是成片儿,要是零零碎碎的不在一起那也不能要,接放在一起才容易管理。
姜家堡子这些地能凑成百亩面积的无非就那么三块地方,因为不知道各家是个什么情况意见,周淑兰就把这三边都放进了计划内,哪边凑起来的容易就用哪边。
这也算是广泛选拨,重点培养。人和人不一样,他们虽然给的价钱不低,可难保有人贪心不足坐地起价,硬要是从在作梗也是没办法。
来的这些人里头有的只是一边有地,而有的则是三边都有地,像是这样的人家就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了,不管选的哪一边,都能有钱拿。
要不说是这世上没有百分百的事情就在这儿,本以为这是最牢靠的办法了,三边总有一边能成,却没想到还是高估了人心。
忙活了小半个下午,等到老两口把登记的这些地一合起来,这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儿。
作为堡子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户,哪片地都谁家在种心里都透清楚,那地形大概可都印在了脑子里,对着纸上的这些一对比,竟然每片儿地都有不全的。
老两口仔仔细细的一筛选,三片儿地统共就没来了三家,一个是赵老大家,一个是纪以胜家,还有就是老吴家。
赵老大一个月前就出远门去打工了,家里头就钱国英带着两孩子在,谁说了算那是一目了然,为什么没来也能想明白,一早就结了仇也是难怪。
纪以胜家那就更加不用说了,有纪淑英那么个豁豁虫在,还能有个好啊?准是又打什么鬼主意了,不占便宜的事她是不能干,怎么想办法多拿钱,那才是她的最终目地。亲戚不亲戚的那根本就不在乎。
最后这个老吴家倒是想不明白为了什么,那家里儿子多是多,可都是老吴太太说了算。虽说在两对儿女身上两家闹了些别扭,可是这老吴太太厉害归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